儒家是中国的道统。先前经过第一阶段,秦国战胜六国,走法家的道路,二世而亡。然后西汉成立,黄老之术只能维持早期的阶段。终于还是儒家,人民生活选择了儒家,通过两个人物,一个政治家汉武帝,一个思想家董仲舒,联起手来,这样道统就成立了,直到今天。但是,道家没有被遗忘,是吧,东汉末年天下又乱,名教成立,但是终于不能维持。以儒家的学说,礼教或名教,是吧,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又想起了道家了,于是提出什么?越名教而任自然④,魏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则,就这句话:越名教而任自然,道家又来了,终于形成儒道互补。
④三国·魏·嵇康、阮籍提出的哲学美学命题,出自《释私论》
这佛家还谈不上,虽然佛经已经到中国来,但是,道家是无法拯救这个民族的衰落的文化生命的。“竹林七贤”的人生遭遇就说明了这一点,你要在乱世中“全生避害”,终于不行,嵇康也是被杀头的,对吧?竹林七贤之一,刘伶(“阮伶”应为老师口误,或者指阮籍和刘伶)是装疯卖傻,就是让朝廷忘了他的意思,喝酒作诗,叫仆人扛着锄头跟在后面,我走到哪里喝到哪里,“死便埋我”(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这就刘伶,不解决问题的。这终于表明了什么?道家确实是中国智慧的一个方面,但它不能成为立国之本,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读这些文字是读了,了解了道家思想——绝圣弃智,但是还得做,还得论道,还得像儒家那样去论道的。所以魏晋时期的玄学风气,它正好证明了文化生命的衰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获得一次机会来自我拯救,就得了另外一个民族智慧的启发,就来自印度的佛学。于是魏晋之后进入哪一个阶段?隋唐佛学。
那么另外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比如说,佛陀的思想和智慧,他的观念用汉语来表达,是找不到现成的词的。努力翻译,一开始用音译,大量的音译的词:般若、波罗蜜多,末那识,阿赖耶识,还有什么三昧,诸如此类的。后来做了努力了,做了努力以后一部分词语翻成功了,其实翻成功一定是中国话的意思了,汉语当中多了一大堆词:缘分、思维、意识、境界、真理、心心相印等等。这样终于形成了一个什么?佛学中国化。佛学中国化的第一步,让佛经说汉语,第二步深入人心。我讲的不是深入知识分子的心,而是深入广大老百姓的心,惠能做了这件事,因为他就是老百姓中的一员,不识字的。这样终于形成儒道佛三者,迎来了宋明新儒学,大致的历史脉络,思想史脉络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