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与阳是道,“一阴一阳谓之道”②。道是一,“一”一定分两个方面:阴和阳,所以,道等于一,叫“道生一”。一般把“生”直接理解为“产生”,是吧,不是说道产生一,也不是一产生二,也不是二产生三,也不是三产生万物,而是“等于”。这样你才能懂,所以,这里讲的“一”就是“得道”。“昔之得一者”即得道者。
②“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系辞上》
“其致之也”,什么叫“致之也”?你一定要把上面讲的话追究清楚,那么你的理性思考进去了,人为的来了,这样“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这是第二段。“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话太重要了。你成功了,你就“贵”了,你成功了你就“高”了,是吧,你知道你的高和贵,你的高贵都是以什么?“下”和“贱”做基础的。“是以侯王”要“自称”什么?“孤,寡”,皇帝称“孤”,是吧,自称“孤”或者“寡人”什么等等,为什么?就这个道理,“不穀”,“不穀”也是谦词,以前的文人经常写书信里边把自己称为“不穀”,就我还不善不美,远离着尽善尽美呢,叫“不穀”。这种称呼有道理,就是没忘自己的“本”和“基”。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看第十三个注③,高亨做了一个注,刘康德老师引用了:所谓“琭琭”喻美貌,所谓“珞珞”石恶(ei)貌。有两种石头,一种是美的玉,一种是不好看的石头,后来又引用一个李注,各位,《后汉书》里边《冯衍传》,也是用了这样的词语:“玉貌碌碌,为人所贵。石形落落,为人所贱。”我们人会做区分,我不要做区分,叫“不欲”“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不要做这个区分。
③刘康德《老子直解》注释区不欲珍碌如玉,珞珞如石:高亨《老子正诂》说:“珍珠,玉美貌;珞珞,石恶貌。《后汉书●冯衍传》:‘。’李注:‘玉貌碌碌,为人所贵。石形落落,为人所贱。’其训近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