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候的齐国贤相晏子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晏子在齐国为大夫,齐庄公生活荒淫,行事无道,甚至和臣子的妻子私通,晏子多次直言劝谏,庄公不听。最终,不堪忍受夫人和国君私通的大夫崔杼弑杀了庄公,夺取了朝政。庄公的尸体陈列在崔氏院中,大臣畏惧崔杼的权势,没有人敢去探望、凭吊。晏子听说以后,立刻驾着车来到崔杼家中,跑进门中前去吊唁。到达崔氏门前时,他的随从都十分恐惧,担心地对他说:“您真的要进去吊唁吗?”晏子回答:“君主死了,做臣子的难道无动于衷吗?”进门前,身边的人又问:“您将要为君主陪葬吗?”晏子回答:“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要为他而死?”随从又问:“那我们为什么不逃走呢?”晏子回答:“国君的死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走?”随从建议:“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回去吧!”晏子叹息道:“君主都死了,我作为臣子又回到哪里去呢?作为万民之主,难道只是利用他的地位来高跨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臣子,难道只是为了获取俸禄?应该保卫社稷。君主如果为国家而死,臣子就该为他而死;君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死,为个人私事儿逃亡,不是他宠爱的幸臣,谁敢为他而死,为他而逃亡呢?”于是,晏子决定尽一个臣子应尽的职责,他一个人闯入崔杼家中,在院子里脱掉帽子、捶胸顿足,扑到齐庄公尸体之上,大哭一场,转身离开了。崔杼的手下十分恼怒,对崔杼说:“应该将晏婴杀死。”崔杼却摆摆手,说道:“他坚守为臣的本分,是百姓所敬仰的人,杀了他,反而会失去民心。”于是,看着晏子离开了。崔杼弑杀齐庄公以后,立了齐景公,并胁迫大臣们在宗庙里和他歃血为盟。表示效忠于他的便得到升迁,稍有反对的便立刻杀死。这样一连有几个不愿阿附崔杼的大夫被杀。于是,没有人再表示反对,纷纷与崔杼结盟。这时轮到了晏子,晏子对崔杼弑君乱政十分痛恨,举起杯子,义愤填膺地对先王牌位立誓道:“我晏婴只忠于国家、君主,凡是为虎作依、助纣为虐的乱臣贼子都不得好死。”众人听完大惊失色,崔杼更是恼怒成羞,立刻拔出剑指着晏子的胸膛,胁迫他重新发誓。晏子毫不畏惧,厉声指责道:“崔杼,你难道没读过《诗经》吗?诗中说,坚守道德的君子才会永保福泽,你今日即便是将我砍头,利剑穿胸,我也绝不违背作为臣子的原则!”崔杼怒不可遏,想要下令将晏子立刻处死。身边的人悄声对他说:“千万使不得!您杀死了国君,已经违背了为臣之道,但因为他无道,国人才没有剧烈的反应;而晏婴深得民心,如果您杀死了他,那麻烦可就大了。”崔杼虽然愤怒,但觉得这话在理,只好无可奈何地看着晏子拂袖而去。后来,晏子辅佐齐景公,依然坚守臣道,经常劝谏齐景公改掉错误,爱护百姓。正是因为晏子时刻坚守为臣的大道,将人民、社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以他得到了国内百姓的敬仰,国君信任他,尊敬他,那些乱政的权臣也不敢忤逆民意而惩罚他,反而在风云变幻的齐国政坛之中得到了安泰平安,他的子孙后代数世显赫于齐国,为卿为相。
其实,大道总是指引着人们去追求人的根本,寻求人生真正的价值,守住真心,诚实做人,扎实做事,则诸事可成。就如同人们学会了观天之道,明白自然界中四季循环、昼夜往复、风雨雷电变化规律后,则天下哪里都可以放心地前往了。只要始终遵循着大的原则,就能够让人一直向前,一直平安无事,无论做什么都没有妨害。若是心志不坚,大的原则坚持得不好,就会时不时地被蝇头小利所诱惑,贪图着眼前利益,或者是在小处斤斤计较,到头来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更有甚者,还会在妄图“翻本”的歧路上赔上身家性命。所以,人生的本分就在于凡事从大处着眼,原则底线不可丢;具体从小处着手,稳重踏实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