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当前位置:土地道德经网>道德经 >道德经应用

道德经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的例子

中国古代经典 佚名 著 2025-02-02

上篇我们对“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做出了学习与分享,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其中例子吧。

故事一

“重耳过郑”的故事,约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郑文公三十五年,冬。为逃避父亲之宠妃的陷害,在外流亡多年的晋献公的二公子重耳来到郑国国都新郑。接到禀报,亲家郑文公非但不欢迎,且不许重耳在新郑停留。谋臣叔詹劝谏:姬重耳是晋国贤能的公子,随从多谋,虽逃亡在外却不失其志,且与郑国君侯同宗,宜以礼相待。郑公说,每年都有诸侯、公子路过,我哪有那么多钱去应酬?叔詹又道:既然不以礼待之,难免生恨报复,不如除之,少个后患。郑公不听。姬重耳在郑国吃了闭门羹后悻悻的去楚国。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秦穆公二十四年,秦穆公派兵护送流亡列国历时19年的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国君。62岁的重耳厚积薄发,继齐国之后再造春秋第一强国,开创晋国百年霸业。前630年,郑国追随楚国,晋文公与秦穆公联合攻郑。

故事二

著名的“假道灭虢”,说的是重耳的父亲晋献公为了攻打虢国而向虞国借道的故事。晋献公说:“早先我的先君庄伯、武公平定晋国内乱时,虢国常常帮助晋国讨伐我们,又收留晋国逃亡公子,终将作乱。不加诛灭,将给后代子孙留下隐患。”于是命令荀息用屈地出产的良马为礼物向虞国借路。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请求借路讨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说:“不能借路给他,否则将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国与我是同姓,应该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太伯、虞仲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逃走,因而未能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季历的儿子,当过周文王的卿士,他们的功勋记在王室,藏在保存盟书的府库。晋军将虢国都要灭掉,哪会怜惜虞国?再说虞国与晋国的亲近能胜过晋国与桓叔、庄伯的亲近吗?桓叔、庄伯的家族有什么罪,晋君竟全部诛灭了他们。虞国与虢国,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嘴唇没有了则牙齿就寒冷。”虞公不听接受了晋献公送来的宝玉,并借给晋军道路。结果晋军在攻取虢国后,返回路上即顺便灭了虞国。

故事三

在东汉时期,汉和帝刘肇年幼即位,实际政治权力掌握在其母窦太后手中。窦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提拔了自己的兄长窦宪担任重要官职,导致窦氏家族的势力迅速壮大。窦氏家族在朝政和地方上行为恶劣,欺压百姓,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司徒丁鸿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站出来揭露窦宪的罪行。他利用日食这一天文现象作为契机,向和帝密奏:“陛下,您是否注意到今日的日食?这是上天对我们国家的警示。太阳象征君王,月亮代表臣子。日食的出现意味着臣子的权力正在侵犯君王的威严。窦宪凭借太后的权势独揽朝政,其行为严重损害了陛下的权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国家将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丁鸿的建议得到了和帝的采纳,和帝决定革除窦宪的官职,并对窦氏家族进行严厉打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微小的问题都可能引发大的灾难,只有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防止更大的灾难发生。这也体现了防微杜渐的思想: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

道德经周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