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婴儿的特征是纯真、柔弱。面对世界是微笑、快乐、天真无邪。因为纯真,没有受到世俗污染,保持了虚静无为的本真本性,心性无邪无杂,没有自我意识,也就没有自我分别心,心内心外没有纠结、纷争、冲突,没有观念界线,没有敌人,也就“无死地”。没有恶意,没有危险,不会去伤害别人,别人也找不到伤害他的地方。万物都能感受到他的纯真,都会对他友善,不生戒备心。因为柔弱,没有虚荣,名利,贪欲,不会因为争什么搞得心力交瘁,心神不宁,精疲力竭,所以能精气聚集而不耗散,身、心调和,保持着精力饱满充沛的状态。心不清静,心神不宁的人,身、心不能调和,精气耗散不聚,元气不足。初生婴儿纯真柔弱,心无杂念,宠辱不惊,身心自在,所以身体精气调和,元气凝聚,即“终日号而不嗄”的状态。那些贪得无厌,逞强的自我行为,都是在偏邪,极端,打破和的存在基础,背道而驰。和,是一个人得道的状态,身心内外和谐,是人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立身处世,和表现在无我无为,为而不争,和和气气,知足知止。养护身心,和表现在无我无为,平和自在,与社会相和谐,与自然相和谐,与自身相和谐。不会“生生之厚”。和的理念用于养生,保持身体精气凝聚不耗损,元气满满,身心就是调和健康的,吉祥的。身心内外不和,总是拉扯纷争,就不吉祥。如果是使性子用心念驱使精气,导致身心不调和而偏邪极端,就是逞强,逞强是背道而驰,背道而驰的人生会过早衰亡。所以必然是“柔弱胜刚强”,凡事圆通圆滑,才能游刃有余,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传承了华夏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表达了中华厚德载物的高贵品质。“和”,表现在一个人心态的舒畅自然、行为举止的文明得体,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和”也是老子的重要理念,“道”本身就是最高的和谐体,和谐是道的应有之义和基本特征。“和”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还更多地涉及个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国际关系(侯国)的和谐,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和谐理论体系。今天,“和谐”被赋予更丰富更鲜活的时代内涵: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及城乡一体化,统筹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无处不见党和人民共建和谐的努力,和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