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趣的,有一位阿拉伯诗人叫做纪伯伦,他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说:有一个人家里有石榴树,石榴长得非常好,他一个人吃不完,就把石榴摘下来放在他家门前,旁边挂个牌子“免费的,欢迎自取”,结果一个暑假过去,没有人来拿。第二年他改变策略了,他把石榴摘下来,放在家门口的脸盆中,然后就说“价格非常昂贵,要买的请到里面征询”,结果反而都卖光了。代表什么?代表你越贵的,可能越有人买。如果说免费的、赠送的,别人想恐怕是次级品,或者你自己不要的东西。这正好是老子说的,稀有的物品让人行为不轨。
所以老子说的前面五种情况,是我们生活上可以碰到的。那怎么办呢?所以后面就出现悟道的统治者——圣人。那么圣人怎么办呢?他要如何治理老百姓呢?因为老百姓的情况就是前面五种情况,那怎么办?所以他要有所选择。当他选择去教导被统治者的时候,他就只求饱腹,不求目眩。
所谓的饱腹,就是让你吃饱喝足,而不要给你任何其他的复杂的欲望。因为人的认知往往从区别开始,你一旦有区别式的认知,马上就要分哪一个比较好,哪个比较差,然后人都会追求比较好的,到最后就出现了争夺和各种复杂的问题了。而不求目眩,目眩就是以这五种里面第一个“五色令人目盲”作为代表,就是他不会希望你眼花缭乱,透过对欲望的刺激,让你去追求更大的欲望。
所以老子就要设法掌握住这个原则,让你吃饱喝足,而不要让你产生过多的欲望。这是在古代的社会,圣人作为悟道的统治者他所采取的策略。所以老子的原则是:所有的一切要用来“以物养人”,而不要“以物役人”。养人是养活人,养活每一个人。所以如果只求饱腹的话,就是以物养人。如果是追求目眩的话,就是以物役人。这个“役”是服劳役的役,等于是用万物来奴役人了,来控制人了。所以圣人不会考虑眼睛的需要,不会追求目眩。
从今天看来的话,老子恐怕也很难想象。因为今天教育普及,民智大开。但就算你教育再怎么普及,在个人修养上还是可以从老子得到一些启发,就是要多重视保养自己的身体,而对于自己的欲望要适当加以节制。否则你知道的越多,可能带来越多的烦恼与痛苦,那不是不必要的错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