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人间所有的问题都是人自己造成的。那怎么办?自己造成的,也要自己解决。解决的方法,第一个就是修德,修养我天生的本性,让它朝着道所安排的方向去发展。也就是:少说话,少出主意,少想各种点子,顺势而行,不跟别人相争。第二种就是失德的人,他认同的是无德,认为这个本性不够、本性不好,所以我要在人类相对的价值观里面追求更高的成就。这样可能怎么样?失去你原有的本性与禀赋。这样一来,你在人间就算成功的话,也离开了道。
最后这一句,它又说:认同有德的人,道会获得他;认同无德的人,道会失去他。所以重要的是什么?要走在求道的路上,还是要背离呢?这就是人生的两个最大的选择。其实,人生的选择本来就是正与不正,或对与不对两条路。不可能有一条路既不是对,也不是不对。没那回事。
在古代的社会,人的生活与观念相对都比较单纯,选择什么往往就可以得到什么。问题是,自我的本性是可得可失的。你选择“德”,要维护自己的本性,顺着道的安排去走,那是一条路。另外一条路,你说不定选择要在人间里面追求成就,寻求相对的价值。这一来,恐怕会失去自己的本性。
所以这一段话就有很清楚的一种分辨了,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所造成的。重要的是:可能我们没有分辨本末与轻重。作为“本”的、作为“重”的,当然是我的本性;轻的、相对的一面,是我在人间刻意追求相对的价值所造成的后果。
在这里我们再把它重要的观念复习一下。首先,“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自己的本性。只有人才能选择要不要顺着道所给的本性,所以就有得与失的问题。什么叫失呢?在这边他就举例了,就像狂风暴雨,就是飘风骤雨,成了失德或无德,最后当然必须结束。这说明什么?平平淡淡才能够天长地久。天地之间难免刮风下雨,它如果有什么特殊的作为的话,它还是很快必须过去,它不会持久。你只有在正常的途径上,才能够保持长久。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也一定要设法找到什么是我们人正常的途径。找到的话就方便了。
所以我们讲顺其自然的时候,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作为,好像我什么都不做,就顺其自然。事实上,很多时候你什么都不做,可能只是偷懒的借口而已。顺其自然一定需要智慧。一方面,看出来万物自己本来的样子;另一方面,对于人的生命要从长远的、开阔的角度来看,就不会执着于在一时一地,非要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可。多所造作的话,最后可能得到不理想的后果。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看到《老子·第23章》,前面四个字就很重要,叫做“希言,自然”。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样子。当然我们前面举例说,王阳明五岁还不能说话,后来著书立说成为大哲学家,这情况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当然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