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刚提到很多,你要得到什么结果,就要先让对方很得意、很顺利,在西方来说的话,最有名的就是古希腊时代的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战争里面讲到希腊联军去进攻特洛伊城,特洛伊城在爱琴海的东边,也就是现在土耳其靠爱琴海的地方。然后希腊联军从巴尔干半岛这边附近的海域集结过去打仗,你那么远去和特洛伊打仗,打不赢的,最后怎么办?就是有名的故事《木马屠城记》。希腊联军假装败走,留下一个巨大的木马,然后特洛伊城的人以为这是战利品,就把木马拖进城,这就种下了败因。
所以像这个就是我先让你得意,让你松懈,后面我再来进攻,这里面就是谋略的使用,但是你也要能够配合所有时间、空间的元素,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所以接着就说什么?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你说柔弱怎么胜过刚强呢?你拿鸡蛋去碰石头,当然是鸡蛋裂开了。所以讲柔弱胜刚强,他一定是怎么样?先了解一般人只看到刚强胜柔弱,而忽略了时间上的长久,这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也就是说柔弱是可长可久的,看起来安全无虞的。
比如说孔子曾经拜见老子,我们也说了,孔子要离开的时候,希望老子再给他一点指导,结果老子不讲话,把口张开来。孔子一看,口中舌头还在,但是坚硬的牙齿全部掉光。这不是柔弱胜刚强吗?但是这种情况一定是很老很老的时候,以时间作为一个见证,它才有可能;而不是说人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柔弱胜刚强,那不可能的。
当然你也可以举一些比较浅显的例子。譬如有些人喜欢抽烟,结婚之后太太劝他,他就不抽了。太太劝他没用,有了女儿之后,女儿一劝,他又听了,这不是柔弱胜刚强吗?并且很多人个性很强,他吃软不吃硬。你用软的、柔弱的方式来劝他,他愿意听;你跟他硬碰硬的话,他跟你杠到底,这个就很麻烦了。
接着老子还是一样,他的思维习惯我们一再重复,就是希望我们也能够学会这一点。一定是一边讲自然界,举个例子;一边讲人的世界,举个例子。让你知道所有的思维都放在这两个领域,然后他们共同的来源与归宿都是道。
接着也一样,老子说了两句作为结论。第一句是鱼不可以离开深渊。这就是讲自然界的情况。鱼在深渊里面非常安全,非常愉快。因为你在深渊里面等于是你的根据地,别人看也看不到,捕也捕不着,对你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就讲到人的世界了,国家的有力武器不可以轻易展示给别人。
在这一句话里面,韩非子得到最多的启发。因为韩非子是法家,他就分析了,比如说国君的权势就是两个:一个赏,一个罚。在韩非子叫做“二柄”,就是两个把柄。这两个你不能让别人拿去,如果你让底下的大臣掌握赏罚的权力,到后面所有人都向他靠拢了。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齐国。因为齐国本来是姜太公的后裔,但是后来传了二十四世,就被田氏给篡掉了。田氏又称为陈氏,在孔子那个时候已经发生这个故事的前音了,怎么说呢?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说孔子看到陈恒杀他的国君,所以孔子还特地上朝向鲁国鲁哀公报告说:你看,齐国现在大臣杀国君。根据我们当初各国诸侯的同盟有个协议,如果有这种大臣杀国君的事情,其他各国可以组成联军来对付他。但是鲁国自顾不暇,所以孔子这个事情没有什么结论。
换句话说,在国际上没有人管,然后齐国后面就变成什么样?陈恒杀了齐国国君之后并没有立刻篡位,隔了两代之后,到他的曾孙才把齐国给篡位了。所以到了战国时代,齐国都不再是姓姜的,已经是姓陈的或姓田。“陈”和“田”在古代是一个家族,这个背景我们就不再说了。
就让我们知道什么?为什么田氏可以篡齐呢?就因为他掌握到赏罚两种权力,这两种权力掌握在手上的话,其他的各种统治的权力就在你手上了。所以韩非子把握这一点,我们常常说韩非子学到老子的术,意义就在这里。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什么?我们特别学到了老子把知当避难,运用得非常成熟。在人间各种互动的情况都是有消有长,所以我们跟别人相处,甚至有些竞争关系的时候,都要常常想到目的是什么。我采取的手段表面上好像暂且让别人领先,然后看他会不会进入一种过度之后,志得意满或是骄兵必败的一种情况,疏忽了他的防备;然后才比较容易对付,最后他归结于败亡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居安思危呢?事实上,《易经》里面强调变化,想到变化这两个字,你就要记得居安思危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