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世界一向是多元而复杂,多彩多姿。你不能用人的脑袋去设计、去决定要它如何,你只有让它各自发展,它本身就会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你说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加起来七十几亿人都发财,怎么可能呢?都发财的话,那个财也不叫“财”了。它本身就有一种不断地在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对这整个的现象,不可能把它说清楚,更不要想去有所作为或加以控制。
所以这一章的重点是天下不是你可以去掌握的,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要强调“无为而治”。他的“无为”也包括对人性的了解,也就是说天下人有四组八种情况,各自有它的特色。他们在一起之后,彼此之间就会慢慢协调,互相截长补短。大家配合起来,正好可以做成某些事情,维持一种发展的状态。
所以老子了解这一点之后,最后决定如何?就是他的结论。他说圣人怎么办?“去甚、去奢、去泰”。做任何事情,第一个要去除极端,不要走极端,说我们所有人都一定要如何;第二个去除奢侈,不要浪费;第三个是“去泰”,“泰”这个字,泰山的“泰”,在这边是指过度,超过了。
所以老子的“三去”要记下来,很容易记,去甚、去奢、去泰。跟别人来往,在任何状况中,都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守住一个正常的、平安的情况是比较理想的。
我们看到老子的“三去”,就要想到孔子的“三忘”。在《论语》里面,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被别人问倒了,别人问他说:你们老师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哪?子路口才不太好,他就没有回答。孔子知道这个事之后,就把子路找来,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来介绍我孔子?所以下面是孔子自己说自己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他自己发奋努力去念书或做事,就会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就会忘记了忧愁,然后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我把这个称作孔子的“三忘”,就是忘食、忘忧、忘老这三点。
因为儒家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跟老子这一方面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该做的事就努力做,至于能不能成功,成功不必在我,我尽量做就是了,好歹留下一个做人的典范。所以这三点不容易,忘记吃饭,忘记忧愁,忘记衰老。我到现在,也将近70了,只能学到孔子的三分之一,就是忘记衰老,另外两个都忘不了。代表修养还不够,德行、智慧都还要努力上进。
至于老子的“去甚、去奢、去泰”更是不容易。我们有时候做事一鼓作气,就希望把它全部做完毕。像我现在做《老子》的音频,就很着急,希望说赶快做完。但是我心里想,你把这个事情做完毕之后,如果没有做得很理想,那怎么办呢?如果同学们有各种问题,你没有妥善地回答,那怎么办呢?所以对我来说的话,我还是不能着急,要设法去甚、去奢、去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