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53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yí)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hào)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kuā)。非道也哉!
我们把白话的意思先说一遍:假使我确实有所认识,就会顺着大道走去,只担心误入歧途。大道很平坦,可是人君却喜欢走斜径。朝廷很腐败,田园很荒芜,仓库很空虚,但他却还是穿着锦绣衣服,佩带锋利宝剑,饱餍精美饮食,财货绰绰有余,这样就叫做强盗头子。根本不是正途啊!
所以这就说明什么?悟道跟没悟道差别何在。所以,“我”代表是悟道的人。我们都知道老子虚拟一个圣人的角色。事实上,很多国君他也希望能够悟道,找到他担任国君的康庄大道,好好把国家治好。但是老子所要表达的就是,真正的大道只有他所提供的“大道甚夷”,很平坦。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道至简”,很简单,大概跟这边都有关联的。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怎么去理解这一章呢?首先要了解到第一个字叫做“介然”,什么意思?“介然”的“介”有两个用法,事实上不止两个了,这两个比较重要。一个是“介”代表微小,一个是“介”代表坚固。
你如果讲微小的话,就是使我小有所知,我只要对于道小有所知,就怎么样怎么样。说实在,对道知就知,不知就不知,小有所知能算“知”吗?所以我觉得第二个“坚固”比较适合,代表坚固、确实。所以我把它翻成:假使我确实有所认识。因为我们讲到人的认识能力的时候,一向把它分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启明。我现在到了启明的程度了,当然是确实有所认识,我就会怎么样?“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我当然就顺着大道走去了。
只担心一件事就是误入歧途。就是我当领导的时候,我顺着大道的方向走去,设法清静无为,稍安勿躁;然后就担心误入歧途。误入歧途什么意思?就是把焦点放在现实生活的享受上,放纵感官的欲望,满足自己所有的念头,那就走偏了。
接着讲这句话,说大道很平坦,可是人君却喜欢走斜径,“而人好径”。“人”这个字,在王弼本是写成“民”。这有些问题,老百姓有什么选择的空间呢?因为你后面所讲的都是指国君造成的效果。所以我们把这个“人”翻成“人君”,就是一般指国君,就是人们的君主,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天下如果有问题,统治者要负全部责任。这是古代一种比较简单的社会结构的情况。你只有两个阶级,你上面的统治者当然要负责任的,责无旁贷的。
底下他讲三句话,说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呢?朝廷很腐败,田园很荒芜,仓库很空虚。那就麻烦了。朝廷为什么腐败?因为你好大喜功,总是要做一些表面的功夫。田园为什么荒芜?因为你让老百姓无法好好耕田,经常要打仗,去服劳役,给我盖宫殿这些。仓库很空虚,为什么?因为老百姓前面工作荒废了,国家的税收也有问题了。这三句话是说明当时乱的情况,这个乱也代表危险。
在这里有一个词,“朝甚除”的“除”。“除”这个字,就是污秽的“污”。所以我们以前念到有关治家格言这些,都要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庭除的“除”,就是庭院里面有些污秽的地方,要把它扫干净。那么现在讲朝廷很腐败,很多污秽的地方,那谁造成的呢?当然是统治者造成的了,所以“朝甚除”。
接着他说,田园荒芜,农业社会,当然是代表民生凋敝了。你打仗就要征用农夫,征用农夫所用的车辆马匹,还有各种复杂的事情,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最后仓库空虚了。这说明朝廷也好,民间也好,社会资源也一样,都快用完了。等于是乱的情况那么严重了。但是统治者照样有他个人的奢华享受。这是问题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