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当前位置:土地道德经网>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 著 2025-01-15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扩展阅读]王弼《道德经注》

善行无辙迹,
   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
   
   善言无瑕谪,

   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
   
   善数不用筹策,

   因物之数,不假形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圣人不立形名,以检於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举善以师不善,故谓之师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资,取也。善人以善齐不善,以善弃不善也#3,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白玉蟾点注《道德宝章》

善行无辙迹(以心知心)善言无瑕谪(以性觉性)善计不用筹策(以神合神)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合神於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合无於道是以圣人心一而已常善救人视人犹己故无弃人凡厥有生均气同体常善救物见物便见心便见道故无弃物(心超物外而不外物)是谓袭明(定能生慧睿可作圣)故善人者(正己处物)不善人之师(物自物我自我)不善人者(不可离生死而求心不可脱心而离生死)善人之资生死自生死此心自此心不贵其师道无可学心无可用不爱其资寒灰枯木死心忘形虽智大迷一念万年是谓要妙(与道合真)

苏辙《老子解》

善行無轍迹,
   乘理而行,故無迹。

善言無瑕謫,
   時然後言,故言滿天下無口過。 

善計不用籌算,
   萬物之數,畢陳於前,不計而知,安用籌算。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全德之人,其於萬物,如母之於子,雖縱之而不去,故無關而能閉,無繩而能約。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彼方執算以計,設關以閉,持繩以結,其力之所及者少矣。聖人之於人,非特容之,又善救之。我不棄人,而人安得不歸我乎?

是謂襲明。
   救人於危難之中,非救之大者也。方其流轉生死,為物所蔽,而推吾至明以與之,使暗者皆明如燈,相傳相襲而不絕,則可謂善救人矣。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聖人無心於教,故不愛其資;天下無心於學,故不貴其師。聖人非獨吾忘天下,亦能使天下忘我故也。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聖人之妙,雖智者有所不諭也。

道德经周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