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当前位置:土地道德经网>道德经 >道德经应用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第一章:“道”底是什么(上)

中国古代经典 佚名 著 2025-02-03

第一章:“道”底是什么(上)

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不可说不等于不存在。有很多东西我们说不清楚,或者根本不可说,但是这样的东西就不存在吗?我们想理解道家的道,就会发现道这个概念呢是不可说的,但是呢并不等于它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我们在老子第一章里边了解之后发现的。我们现在要开始进入到老子《道德经》的文本。《老子》第1章就是很大的挑战,我会先把这一章的原文念一遍,再做大致的说明,后面就要分两集来加以解释。我在念的时候,有些语句在断句上以及文字上,跟你一般所看到及听到的不完全一样。所以,我先说明一下我的根据。我根据的是王弼注解本,再加上汉代初期的帛书本。有一定的研究根据,我才会把原文做这样的修订。修订与断句的地方,我在朗诵原文之后,你就会知道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了。我先朗诵《老子》第1章的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第1章的原文。我想你大概听出来了:一方面是断句,我们的断句很清楚,前面提到的是“无名”“有名”,后面提到的是“无欲”“有欲”,做这样的断句;而在内容文句上,最大的不同是改了两个字,我们看到第三句“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者都提到“万物”,而没有谈到“天地”。许多《道德经》的版本都参考王弼本,在这里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先说天地,再说万物,但是老子这里并没有提到天地。

首先,讲白话的话,前三句的意思是:第一句,“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这代表“道”是不可说的;第二句,“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这表示“名”是不确定的;第三句是“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以上三句,是我们这一集要做深入说明的。

(一)“道”是不可说的

首先,为什么要提出一个“道”字,然后强调这个“道”不可说呢?我们先做这样的思考。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顶多120年。换句话说,今天世界上有七十几亿人,120年前这些人都不在;120年之后,这些人也都不在了。请问:这些人到底存在过吗?再看整个宇宙,150亿年以前,宇宙还没有出现;而大约80亿年之后,宇宙也将消失。请问:这个宇宙存在过吗?所以,时间上的长短不是问题,只要有开始、有结束的,一直在变化之中,都是暂时存在的。也就是说,它在根本上或它的本质是虚幻的。这么一来的话,人有思考能力,自然就要问:这一切的来源与归宿是什么?从哪儿来?往何处去?来源与归宿其实是合一的,来源就是归宿。因此,人类所能思考的最大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万物与人类这一切的存在如果不是梦幻的话,就必须有一个来源与归宿。老子的道家就从这个立场出发,为人类找到化解存在上虚无主义的秘方。换句话说,如果肯定这一切不是做梦、不是虚幻的,那就表示它一定有来源与归宿。接着就要去探讨:这个来源与归宿是什么?它能给我什么样的启发呢?由此引发后面一连串对人生的反思以及适当的态度。

所以,在指出“道”是不可说的之后,所以老子第一章第一句说“道可道,非常道”指出来道本身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然后就把焦点拉回到人的身上,人是万物之灵,有理性可以思考,他一开始思考,一定需要使用概念,也就是名称。如果没有名称或概念,根本不能够思考。但是很抱歉,“道”不可能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涵括一切在内,无所不在。所以,人不可能把“道”当作一个相对的对象来加以认识,或给它取个名字。因此,凡是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在第一句六个字里面(道,可道,非常道),显然,“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现在正在谈论的“道”;另一种是永恒的“道”本身,那是没法谈的。但是因为人要思考,如果没有概念就完全不能思考,所以就非谈不可。因此,接着就要强调“名”,“名”就是名称或概念。

(二)“名”是不确定的

再说一次,为什么讲完“道”之后必须讲“名”呢?就是因为人类如果没有使用名称或概念,就根本不能进行思考;而人类一切的作为,包括所有文化方面的建设,也都是从“名”开始。但是,这个“名”也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无法用名称界定的,另一方面是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后者显然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一样东西取什么名字,是我们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它本来有什么名字。换言之,所有的名称都是相对的。所以,老子会说“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名,不是恒久的名”。这里我们为什么不再用“永恒”这两个字呢?因为只有“道”可以说是真正的永恒,而人类所创建的一切只能说是维持长远、恒久就不错了。换句话说,人类思考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时,只能用名称来做一个出发点。因为这一切都来自于道,而道是不可说的,可说的只是人类使用的名称。换句话说,凡是可以说得出来的名称,它就不像不可说的道一样永恒,在这里白话的意思,我们只说这样的名它不是恒久的名。

那么,名称有多重要呢?在古代,除了我们中国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民族,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刻了一个石碑,上面写着:献给不知名的神。这里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吗?还是史实,还需要做一下解释换句话说,“神”所指的正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他本来没有名称,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后来勉强给他取一个名字。而取名字的过程非常生动,就会介绍第三句所说的“无名”“有名”的状况。

道德经周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