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说明《道德经》这个书名是怎么回事?
第二,这本书从古代的背景到今天的情况,它在版本方面有什么问题要考虑?
第三,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一)《道德经》的书名是怎么回事
先看第一点,老子《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在中学时代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直觉地就以为它是教我行善避恶的,教我怎么样做好人、做好事的,而事实上完全不是那回事。说到《老子》和《道德经》,这本书你称它为《老子》,称它为《道德经》,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道德”这两个字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伦理道德的那种道德,不是让你做好事、行仁义这些,跟一般所谓的“一个人道德是否高尚”完全没有关系。在《老子》的书中,“道”和“德”的用法很特别,所以我们先简单说明一下。
《老子》这本书总共分为81章。第1章开头是“道,可道,非常道”,它提到“道”了;第38章开头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它提到“德”了。所以,后代把第1章到第37章称作《道经》,第38章到第81章称作《德经》,分别称为《道经》《德经》。一般认为,从汉朝、魏朝以来,编目就是如此。在魏晋南北朝之后,讨论到古代的经典,有一本书叫做《隋书·经籍志》,里面记录一句话:“《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所谓的“二卷”就是指《道经》《德经》分开。王弼是魏朝时候的人,年代是公元后226年到249年。这代表在汉魏之际,这本书已经分为《道经》《德经》两部分了。
其次,这本书叫做《道德经》,跟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所谓的“道”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这个是一定要不断地重复,非常熟悉它的定义的,道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万物的根本的基础、万物的本体。所谓的“德”是什么呢?这个“德”字在古代用法里面跟“获得”的“得”可以相通。譬如,万物从道而来,各自从道获得它各自的本性,那就是“德”了。所以,万物各有它的“德”,也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所以《道德经》的内容跟一般所说的“行善避恶”没有关系。
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注解实在太多了,到最后念《道德经》就会发现,它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道德经》照见自己的样子。所以在古代,很快有了庄子发展老子的“道”的部分,韩非子去引申他的“术”的部分,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二)《道德经》的版本问题
接着看到第二点。这本书从古到今,在版本方面有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先说这本书的作者。作者的身份,司马迁都觉得很难有定论,后代更不必说了。所以我建议,先把它当成几位隐居的人共同的心得,而不是独自一个人写成的。为什么?因为在短短的5000多字里面,至少有两段四句话完全重复。如果是一个人写这本书,应该很容易把它编成合乎逻辑而减少重复。另外还有两句重复、三句重复的地方,所以这应该是几个人的心得,再由一个人编辑成的。这确实是可能的,因为在《论语》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是隐士,他们对整个时代看得很透彻,对于孔子的儒家的作为有些讽刺的说法。这些人他有他的学问和见识,他们的心得合成《老子》这样的一本书是可能的。
在古代来说的话,这本书的作者年代应该很早。为什么?因为《庄子》书里面多次引用了《道德经》的内容,还直接把作者称为老聃,同时庄子也认为自己是学习及发展老聃的思想。庄子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68年到288年,这个年代与儒家的孟子是差不多的,距离孔子将近180年。所以我们就知道了,《道德经》出现在庄子以前,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比庄子稍微晚一点的时候出现荀子,荀子在《天论》里面也批评过老子,说他只看到“屈”,而没有看到“伸”。“屈”就是收敛,委屈自己;“伸”就是伸展,有所作为。荀子认为,老子因为看到人在自然界及社会上都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够消极应付,最后变成无为而治,那是一种幻想。尤其荀子指出来,根据老子的说法,根本到最后是贵贱不分了。事实上,在老子书里面,确实对于区分贵贱有他的批判。更直接的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韩非子》里面直接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叫做〈解老〉,一篇叫做〈喻老〉。所以这说明什么?战国中期以来的这些学者都引用过老子的书。
当然也有人说:那为什么儒家里面没有谈到老子呢?不要忘记,就在《论语·宪问篇》里面记载一句话:“有人问孔子说:‘以德报怨,您觉得如何?’”而“以德报怨”四个字在《老子·第63章》写成“报怨以德”,他把他的理由在那边都做了说明。所以在这里可以知道那种思想是《老子》书中见到的,代表在孔子的时代,老子的一些观念已经开始出现了。所以把老子的书放在先秦,时代比孔子稍早一些,是有可能的。更进一步,是当代考古学的发展。这里有两份资料值得注意。一份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了一批汉朝坟墓里面的帛书资料。帛是古代的丝织品。帛书《老子》分为甲本、乙本,从使用的文字看来,甲本是比汉高祖刘邦还早,乙本是比汉惠帝刘盈还早。因为古代书写要避开皇帝的名字,叫做“避讳”。所以它的年代比刘邦还早的话,表示比王弼的版本早了四百年左右,当然值得参考了。
到了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又出土了战国后期的楚国的坟墓,其中有《老子》的竹简本三组。但是三组加起来的内容不到《老子》原文的三分之一,并且大多数的字都很难辨认,所以竹简本的用处有限。所以今天要谈《老子》的话,最可靠的根据是采用王弼注解本,然后再参考比王弼早四百年左右的帛书本《老子》,以这两个版本作为基础是比较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