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进一步来说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先说“道生一”。如果只有“一”的话,一是不能生任何东西的。在汉代有一本书叫做《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让他的门客帮他收集资料整理出来的,内容相当丰富,里面大量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他就强调一句话:“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万物生。”合和,第一个“合”是合作,第二个“和”是和谐。阴阳可以合作与和谐,万物就出生了,这就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启发。而在《庄子》里面说得更直接了。他说,“道生一”的“一”就是“气”。在《庄子•知北游》里面直接说“通天下一气耳”,整个天下(天地万物)就是一个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所以我们再回到“道生一”,就是说道展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元气。接着“一生二”,因为你的目的是要后面的生出万物,那“二”当然是阴与阳,因为后面讲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没有例外的。万物里面每样东西只要能存在,它都含有阴与阳的某种成分。所以这就是说,“一生二”的“二”就是阴气与阳气了。那么“二生三”怎么生呢?冲气以为和。“和”就是一种阴气、阳气构成的一种状态,这就是“三”。“三”才能生万物。
换句话说,简单来说,宇宙万物都来自于道。讲得详细一点,宇宙万物都是阴气、阳气某种比例的组合,各自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比如,我说一颗石头很可能阴的部分占了99.9%,而阳的部分只有0.1%。任何东西只要存在,一定会有某种比例的阳在里面,不然不可能存在。我们现在讲的是石头,是矿物,矿物里面当然是阴占绝大部分了,阳很少;但再少也不会没有。再看植物,我们说一棵树,或者一般说“向阳花木易为春”,它可以向着阳光生长,代表它的阳就比较多了。但它毕竟是植物,它没有感觉的功能,所以可能它的阴占了80%,阳20%。这边讲的都是一种我们想象中大致的比例。
再看动物。比如看到一头牛,牛可以活动,按照自己的感觉本身的需求去表现某些作为。它的阳就显然超过阴了,阳应该60%以上,阴可能不到40%。阳胜过阴的话,代表主动力比较强了。人是万物之灵,有感觉,有认知,还有思考的能力,统统出现。所以人的阳可能到90%以上了,阴只有10%。男女都是人,这一方面都可以同样的比例来理解。你说人是万物之灵,为什么还有阴的部分呢?阴的部分是受动的部分,因为人还是有具体的身体,有物质上的条件与需求,所以一定有某种阴的成分,代表惰性,不可能完全是阳。
所以后面讲到“冲气以为和”,就是阴气与阳气相冲,相冲之后形成某种比例的稳定的和谐体。所以一块石头你不去管它,它永远是石头。一棵树也是一样,永远是一棵树。一头牛、人都是一样,这就是它本身都有阴气、阳气、和气的“三”,也就是从“三”生出万物来。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如此。
而在《淮南子•天文训》这篇文章里面就说,一就是一气,一种元气,二就是阴阳二气,三就是阴阳交通之和,和气,这与我们从《老子》里面得到的启发完全一样。所以老子所谓的“万物化生论”或“万物创生论”,主要的内容用“以经解经”的方式就可以说清楚了,而不用把这个“一”说成“无”或是什么,“二”说成“有”,这不需要,你不需要别出心裁。
接着看,后半段的意思比较简单了。他说人们都厌恶什么?三个东西:第一个孤,第二个寡,第三个不谷。“不谷”又出现了。“不谷”在这里确实就是指仆下,没有人喜欢当仆下的。但是你不能解为“不善”,有些坏人他不认为不善有什么关系。所以孤是孤家,寡是寡人,不谷是仆下。这三个都属于低下卑贱的情况,没有人喜欢。但是王公就用这个称呼自己,代表他要取得一种平衡。所以他说很多东西“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它减损自己反而得到收益,它增加它的收益反而会减损自己。就代表说,在人的世界就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人会思考,人会判断,所以你要保持平衡是最重要的。
最后加一句,他说强悍的人没有办法得到善终。强悍代表什么?跟柔弱相反。老子是强调“弱者道之用”的。你过于强悍的话,违背道的发展原则和它的效用,当然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所以别人教什么我也教什么,等于是老子表达他的心意,“吾将以为教父”。“教父”是指施教的开始。当然教父这个词,到后来我们在翻译上变成黑社会的一种组织上面的头头。在古代来说的话,“父”这个字往往是尊敬老人家的一种说法。所以在楚国南方,对长辈老人家的尊重都称之为“父”。而《庄子》里面就有一篇《渔父》,这是一种尊称。在这里的话,教父是指施教的开始。就是我在教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柔弱胜刚强,所以千万不要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