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大白若辱”,这句话就特别重要了。还记不记得我们说过老子的话,“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辱”就是黑垢。真正的白,它代表什么?能够包容一切的颜色。所以它好像是含垢一样,有了黑垢一样,那才是真正的白。否则你说我这个白绝不容纳任何一点点黑垢,你缺乏包容性的话,怎么可以说是最大的白呢?
接着谈到第六点了,“广德若不足”。你说一个人,他有广大的德,好像不足一样。不足什么意思?就他不断地在包容、在接纳,永远也不会满出来。这叫做广德,永不满足。
然后“建德若偷”。“建德”就是健行的德,不断在建设、在发展中,看起来好像怠惰。“偷”这个字,怎么说呢?就是我能够顺着万物的自然状态去发展,我不去巧立任何名目,也不去加以任何改变,好像我偷懒一样。“偷”这个字,就代表偷懒、怠惰了。事实上,我是完全按照自然的状态、自己的样子去发展,就是“建德若偷”。
“质德若渝”,这边要稍微说明一下。在很多《老子》版本里面都会写着“质真若渝”,出现“真假”的“真”这个字。但你不要忘记,古代写“德”这个字,叫做“直心为德”,上面是“直”,下面是“心”,这个字也念“德”。那就很可能刻的时候,他刻的是“德”,结果到最后变成真假的“真”了。所以我们说,我们还是把它理解为“德”,因为前后都是“德”,这边没有必要忽然来个“真”。什么意思呢?质朴的德好像会变。这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叫做“守经达权”。守住原则,但是“权”代表变化,你要通达变化,那才是真正地守住原则。你说我守住原则,完全不动,那不是变成食古不化吗?变成是守住一个原则,统统不能变通,那原则有什么用呢?
所以要了解老子的话,一定要有辩证的观念,相反相成。所谓的辩证,就是不但知其一,代表正面,还要知其二,代表反面。为什么要讲到正面、反面呢?就是在时间上拉长来看的话,你才可以肯定,原来我们当下的情况不是只有这一点而已,还有相对的另外一面。在空间上放大来看,才知道说我们这里是这个情况,别的地方可能是相对的另外一种情况。这叫做什么?辩证的观念。这样才能够把老子的“若”这个字(疑似法)发挥出来。
接着就讲到四个“大”了。
第一个,“大方无隅”,空间上最大的方是没有棱角的。你说,没有棱角怎么叫方形呢?方形不是四个直角吗?本来是有的,但是它最大的话代表什么?它没有边界,可以包容一切。
然后他说“大器晚成”。这跟时间有关,早晚的晚。最大的器物很晚才完成。这代表前面讲空间,后面讲时间,都是要超过你实际所看到的情况。也就是你看到一个器物真的是做得完美的不得了,那他一定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慢工出细活,才能精雕细琢。
最后两个,就跟我们的感觉能力有关。一个是“大音希声”,用听的;一个是“大象无形”,用看的。所以老子的思维的模式,可以说在这一章里面全面展现出来了。你说,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响。说到这个没有声响,我只是听专家提过,说地球自转跟它绕太阳转,发出的声音大的不得了。还好人听不到。人如果听到的话,耳朵立刻聋掉了。所以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响。最后,最大的形象没有任何形迹,为什么?你一有形迹,说像这个、像那个,马上就被限定了,所以它不能有任何形象,一有形象就变小了,就不够大了。就是说“大象无形”,前面“大音希声”,都是非常生动的一种描述。
那么连续12句话说明什么?里面就谈了两个东西:一个是“道”是如何;第二是“德”是如何。“道”就是路,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的那个“道”,它如何。所以在最后,再加一句“道隐无名”,“道”是幽隐而没有名称可说的。“无名”两个字,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就在《老子·第1章》,“无名,万物之始”,道就隐藏在无名里面。我们人类看到当然是有名,因为它来自于有形,然后有名。
最后这一句作为结论是非常好的,他说: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且一一完成。如何辅助?如何完成?就靠一个“德”这个字。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很清楚,道家所谓的“道”是什么。没问题,了解了。那么道家所谓的“德”是什么?一定要记得,“德”就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这句话也不是我们说的,是庄子说的,“万物得之于道者”,从道所获得的万物各自的本性与禀赋,那就是“德”。
所以,任何东西的存在一定需要道给它某种德,所以这边说“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且一一完成,完全没有问题。“德”本来就是万物的本性与禀赋,它本来就来自于道。所以,这些都是老子思想里面核心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