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我们把白话的意思说一遍,也是要说得稍微慢一些,让你可以有基本的概念。从前取得整合的,如下所述:天取得整合,才会清明;地取得整合,才会安宁;神取得整合,才会灵验;河谷取得整合,才会满盈;万物取得整合,才会生长;侯王取得整合,才会成为天下的首领。由此推衍,可以认为:天一直清明下去,恐怕就会破裂;地一直安宁下去,恐怕就会崩塌;神一直灵验下去,恐怕就会耗尽;河谷一直满盈下去,恐怕就会枯竭;万物一直生长下去,恐怕就会绝灭;侯王一直保持高贵姿态,恐怕就会失败。所以,尊贵要以卑贱为根本,高处要以低处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仆下”。这不是把卑贱当做根本吗?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没有称誉。不要华丽如美玉,或粗糙如硬石。
这一整段话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他一开头提到六种“得一”。我们一直强调老子书中的“一”是指整合,通常与“道”不能脱离关系。因为所谓的整合是指整合在根源上,那才是真的整合。他这边提到六种: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里面只有侯王是人类这个范畴,其他五个跟自然界有关。
我们先大概思考一下。首先他说,天取得整合,才会清明。没错,天如果没有整合,雷雨交加,东边太阳西边雨,那怎么可能清明呢?这是客观的一种描述。接着,地取得整合,才会安宁。要不然你地震、山崩、海啸,怎么可能安宁呢?然后,神取得整合,才会灵验。古代神是多数的,神与神之间如果说没有整合,这个不是互相矛盾吗?怎么可能会灵验呢?然后,河谷取得整合,才会满盈。河谷没有整合,中间有断裂的地方,永远不可能装满水了。万物取得整合才会生长,万物它有整合,按照四季的运行,可以生生不息,不断地发展下去。你要是没有整合的话,四季也不能配合,怎么可能生长?接着就要看人类的世界了。这边就直接讲侯王,代表老子脑袋里面真的是想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个阶级,所以你把侯王搞定,天下就没问题了。他说侯王取得整合,才会成为天下的首领(楷模),就不再征战不休了。确实如此,天下没有统一,怎么可能和平呢?
所以这六个方面都需要“得一”,得一就是找到一个统合,找到根源。因为道就是根源,你才可能维持这样的情况。这是第一段所说的,还算可以理解,你可以透过经验观察,就可以做判断的。
但是第二段就很难解了。他说“天无以清,将恐裂”,如果你把它讲成“天如果没有清明,恐怕就要分裂”,这说实在不是废话吗?天没有清明就要分裂,这还需要你说吗?你说这个地没有安宁的话,就会崩塌,这不是重复一些话,没什么意思吗?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参考一位很特别的注解,这个人叫做河上公。河上公的年代是在西汉、东汉之间,比王弼还早。但他的思想是混杂的,所以我们比较少用,为什么?因为他虽然是最早注解老子的学者之一,但他一开口他就说,老子的道是自然长生之道,他强调养生,再把它转到经术政教之道,这是延伸的用法。所以他强调你要活得自然、长久而平安。但是这是老子真正的意思吗?未必。他强调养生,强调太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