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道德经网首页
道家修行圈
道可道,非常道
全部
全部
首页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应用
道德经集释
道德经下载
当前位置:
土地道德经网
>
道德经集释
>
王弼注道德经
王弼注道德经
《王弼道德經注》,魏王弼注,邊家珍點校。是書為王弼玄學的代表作之一,在魏晋玄學史、老子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文章列表
王弼注道德经下载
王弼注《道德经》一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偏举也,此六者皆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三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四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五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七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无私者,无为于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八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人恶卑也。故几于道。道无水有,故曰,几也。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九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揣而梲之,不可长保。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故不可长保也。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不可长保也。功成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十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矣。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涤除玄览,能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十一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十二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聋、盲、爽、狂也。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是以圣人为腹不为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十三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何谓贵大患若身﹖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人迷之于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十四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犹兮若畏四邻,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覩,德趣不可见,亦犹此也。俨兮其若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十六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万物并作,动作生长。吾以观复。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各反其所始也。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归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十七
第十七章大上,下知有之,大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大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其次亲而誉之,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其次畏之,不能复以恩仁令物,而赖威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十八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进物也。智慧出,有大伪;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睹形见,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甚美之名生于大恶,所谓美恶同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十九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圣智,才之善也。仁义,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绝,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属,无以见其指,故曰,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故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十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下篇,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然则学求益所能,而进其智者也,若将无欲而足,何求于益。不知而中,何求于进。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寒乡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则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十一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无形,不系之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窈兮冥兮,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十二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不自见其明则全也。枉则直,不自是则其是彰也。洼则盈,不自伐则其功有也。敝则新,不自矜则其德长也。少则得,多则惑。自然之道亦犹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得其本。多则远其真,故曰惑也;少则得其本,故曰得也。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听之不闻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然则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言暴疾美兴不长也。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十四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物尚进则失安,故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其唯于道而论之,若却至之行,盛馔之余也。本虽美,更可薉也。虽有功而自伐之,故更为肬赘者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十五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寂寥,无形体也。无物之匹,故曰独立也。返化终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周行无所不至而免殆,能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十六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轻根,静必为躁君也。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以重为本,故不离。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不以经心也。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轻不镇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十七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善言无瑕讁;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讁可得其门也。善数不用筹策;因物之数不假形也。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此五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十八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也,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溪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式,模则也。为天下式,常德不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二十九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三十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于天下,况人主躬于道者乎。其事好还。为始者务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务欲还反无为,故云,其事好还也。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言师凶害之物也。无有所济,必有所伤,贼害人民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三十二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朴之为物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三十三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于人,未若用其智于己也。用其力于人,未若用其力于己也。明用于己,则物无避焉,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焉。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六十五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多智巧诈,故难治也。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智,犹治也,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当务塞兑闭门,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六十六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六十七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久矣其细,犹曰其细久矣。肖则失其所以为大矣,故曰,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夫慈,以陈则胜,以守则固,故能勇也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六十八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士,卒之帅也。武,尚先陵人也。善战者不怒,后而不先,应而不唱,故不在怒。善胜敌者不与,不与争也。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用人而不为之,下则力不为用也。是谓配天古之极。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六十九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彼遂不止。攘无臂,扔无敌,行,谓行陈也,言以谦退哀慈,不敢为物先,用战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言无有与之抗也。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言吾哀慈谦退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七十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不出户窥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无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于荣利,故曰,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宗,万物之宗也。君,万物之主也。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以其言有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七十二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净,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七十三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必不得其死也。勇于不敢则活。必齐命也。此两者,或利或害。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孰,谁也。言谁能知天下之所恶,意故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七十四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诡异乱群谓之奇也。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为逆顺者之所恶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杀也。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七十五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七十六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强兵以暴于天下者,物之所恶也,故必不得胜。木强则兵。物所加也。强大处下,木之本也。柔弱处上。枝条是也。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七十七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七十八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01-23
王弼注《道德经》七十九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后责于人也。无德司彻。彻,司人之过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八十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01-23
王弼注《道德经》八十一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实在质也。美言不信。本在朴也。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极在一也。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既以为人己愈有,物所尊也。既以与人己愈多。物所归也。天之道,利而不害;动常生成之也。圣人之道,为而不
01-23
道德经周热度
1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第四章:老子是怎么解释“道”的(下)
2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礼”是大乱的罪魁祸首(下)
3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圣人的“三不”原则(上)
4
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小故事
5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五十五
6
朱元璋《御解道德真经》六十
7
王弼注《道德经》二
8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第二十章:圣人的修炼的方法
9
曾仕强解读《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10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三十八
11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五十二
12
朱元璋《御解道德真经》六十一
13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二十七
14
吕祖《道德经》解序
15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道停止,就不会碰到危险(下)
16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17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十六
18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五十九
19
朱元璋《御解道德真经》七十三
20
吕祖《道德经》释义第五十八章
21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22
曾仕强教授解读《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23
道德经学习感悟-第十八章
24
曾仕强教授解读《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25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七十七
26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最大的祸患,是不知满足(上)
27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四十八
28
王德峰教授讲解《道德经》之老子的政治理想(一)
29
黄元吉《道德经讲义》第五十章
30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