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道德经》,其中没有任何一句话是知识性的命题,全是启发我们智慧的。就比方说你读到《金刚经》当中有一句话,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吧,这是条知识吗?不是的,是智慧,启发我们智慧的。它没给我们增加任何知识。“住”就是住相了,应无所住,你不住相了,你本心就来了,就这样一件事情,它绝不是知识。同样的道理,《道德经》中的所有的话都不是知识,比如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哪是条知识吗?倘若你把它当知识看的话,你就觉得这话太荒谬了,把它“无”了它就有用了,无了就没了。“无”字是什么?把这个东西本来惯常的概念、规定拿掉。比如说这叫手表,一个概念规定,是吧,有了,就“有名万物之母”。你把它无了,这时候恐怕它就是武器了。或者我此刻就是要把一个图钉敲到桌子上去,可以吧,通常的锤子不在场了,我拿手表把它敲了,这时候它是手表吗?它变成锤子了,这叫妙用。所以,无之以为用,此用乃是妙用。
于是老子就教我们了,我们换一个思维方式,我们不要老是从“有”出发来认定事物的存在,我们从“无”出发来看它们的存在,可以吧?从无出发看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变成妙用了。一切的“有”都是为了造成什么?“无”,记住这一条。“有”自身没什么意义的,因为造成了“无”它才有意义了,绝妙的辩证法。“有”自身有意义吗?它造成了“无”才有意义。于是,我们就说两句话了,有而不有,我们都先把握到了“有”了,是吧,各个事物都彼此区分了,区分的边界就叫“徼”,常有,欲以观其徼,区分了种种事物,然后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无!”把这个“有”给它否定掉,叫“有而不有”,因为它自身没意义的,所以它把它否定掉,它叫无了。“无”了也不说它不存在,所以,再把这“无”也否定一次吧,不是说它不存在,而不是执着于它跟其他事物的区分这一点,不执着于它的“徼”,那么就把“无”再要“无”掉了,终于来了另外一个“有”,这一个“有”终于走到了这个“有”,这个“有”跟前面的“有”相等吗?不相等,这个“有”变成了什么?妙用。这是个定用的“有”,被否定了,就称为“无”了。“无”不是空,没东西了,再把这“无”否定一次,妙用来了。从“有”,这个“有”到这个“有”,有一次提升了吧,境界的提升。有(定用)→无→有(妙用)好,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一个字——“玄”。从现在起,倘若有人问你们“玄”什么意思?你就背两句话给他听: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玄。底下再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