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句话很受重视。有一位道家的学者蒋锡昌先生就说,老子全部的哲学就在这三句话里面,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不过他的解释比较特别,因为他是完全跟上了韩非子的主张,把《老子》全书都用来讲解有关政治的问题。所以他怎么解释这三句话呢?他说,道太大了,那怎么办呢?就慢慢远离了。就好像正确的统治应该是悟道的人,但是他不见了,远离了,逝曰远了。远了之后,最后就要反,要回到正确的途径。所以他就认为说,老子写书的目的就是要用圣人作为代表,让所有的一切回到正确的途径上。这是他的看法,也很有趣,值得参考。
所以我们这边看,不用把它讲到政治上。事实上,老子讲的在现实的世界,追究万物的本体,就可以讲清楚了。就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这个道太大了,因为它本身永远存在,又是经过它才出现了天地以及后续的万物,那么它也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它一方面具有超越性,它永远不变,它是独立而不改;而另一方面它有内在性。它跟万物不一样,但它又在万物里面。万物都从道而来,如果没有道的加持,万物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叫做周行而不殆。
这两点特色非常关键。怎么说呢?西方很多学者他们研究哲学,看到《老子》的翻译本,常常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为什么?因为道具有超越性与内在性。西方人从古希腊开始,他们认为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必须是同一个根源。你不管称它什么名字,它是同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它必须具有双重性格,就和这边所说的一样,超越性与内在性。一方面超越万物,不因为万物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有内在性,就是无所不在。
“无所不在”四个字在《庄子》里面是很重要的术语,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他给的答案就是无所不在。这就是标准的道的内存性。西方的大哲学家一路从古希腊一直到康德、黑格尔这些,他们都认为,超越性与内存性是我们认识宇宙万物本体必须同时兼顾的两面。
所以在这一章里面,我们先看到前面一半,道是怎么出现的?我们要记得的就是,老子的道有超越性,也有内在性,这两点。道是超越的,因为它让天地和万物出现,但它本身不受影响。这就是道家基本的观念,所以后面庄子会一再强调:万物在变化中,但是道不是万物;道在万物之中,道不受干扰。
另一方面,它是内在的,内在于万物之中。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才有办法去懂得,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和后来西方哲学家所探讨的宇宙最根源的问题。包括上帝这个概念在内,它都是兼顾超越与内存的两面的。